top of page
  • 胡適紀念館 官方粉絲頁
背景人.jpg

開幕時間/

2021

12.17 特展開幕

特展地點 /

中央研究院 胡適紀念館

​台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研究院內

開放時間 /

每週二~六 |9:30am-4:30pm

免費參觀 |國定假日不開放

淺色背景.jpg


胡適誕辰130週年特展 
如果我是胡適: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

 

特展緣起

       胡適(1891-1962)是近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自由主義學者。他終其一生堅持自由與民主的思想,歷經多年的提倡與思考後,提出了「容忍」的重要性。胡適認為:唯有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,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。而面對民主有可能形成的多數暴力,他引用呂祖謙所言「善未易明、理未易察」,強調容忍異議的必要。胡適說:「我們若想別人容忍諒解我們的見解,我們必須先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的見解的度量。」
 

       面對積弱不振的近代中國,胡適遍尋藥方。早自留學時期,他確立了以個人主義為起點的自由追尋。在爭取自由、倡導民主的過程中,胡適又以一介書生之力創辦刊物、發表文章或演說,批判從軍閥到政黨的獨裁力量。即使遭遇許多困難,甚至生命受到威脅,他也無所畏懼。當歷史的分岔轉捩點上,胡適必須有所抉擇,卻仍未改初衷。
 

       生活在現今自由民主社會的我們,對前人努力爭取的自由都習以為常;倘若設身處地思考胡適當年的處境,我們會如何回應?又該怎麼抉擇?本展覽從胡適大量的時論文章中,挑選出有關各種自由、民主的內容,提供大家思考。透過時空背景的重塑,以瞭解胡適當年的想法與作法,更希望以此為起點,進而反思:「如果我是胡適,會該怎麼做?」

胡適1.jpg


 

  近幾年來,國際社會和人類正面臨過去前所未有的挑戰。除了新冠肺炎(COVID-19)疫情席捲全球外,日益嚴重的財富不均及氣候暖化問題,一再迫使我們必須重視這些「人禍」可能帶來的相關現象。尤其伴隨而來的,是一連串各地民眾對執政者產生「信任危機」,以致抗議活動不斷。以2019年為例,拉丁美洲先後有委內瑞拉、智利、玻利維亞等國出現反政府的示威遊行;在香港則有「反送中」遊行活動,且時間持續長達數月。2020年2月起,泰國從最初學生抗議,演變擴大為針對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為口號,甚至提出要求改革王室;8月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區發生大爆炸,百姓於是呼籲罷免涉貪的政治精英,導致數十萬民眾走上街頭。即連向來以人民當家做主自豪的國度,也因透過選舉決定各自未來,以致引來是否適切的質疑。像是英國直接以退出決定歐盟,踏上一條「前人從未走過的路」,凸顯出國內民意分裂;美國的總統大選造成社會紛擾現象,則讓作家Dov Seidman稱「在疫情之下,人們並沒有普遍反對那種分裂我們的領導方式」,導致政治未見道德層面之伸張。
 

  如今「民主」和「自由」兩口號刻正遭逢上述危機所侵蝕。當多方地試煉其中真諦之際,吾儕不由想起胡適先生早在百年前已提出了諸多針貶。這些建言固然有其時代的背景因素,不必然完全合宜於當今社會;甚至有些還根據各種情境而發,也未必真正符合實際現況所需。然而,它們卻值得再三地品嚐及玩味,忖量前人於特定時空下所發的精闢想法,並藉由同情地理解,看待歷史人物所做的各項抉擇,以惕勵後世。
 

  本紀念館適逢胡適先生一百卅週年誕辰,規劃「如果我是胡適: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」特展,嘗試以民主和自由為題,檢視箇中意涵。館內同仁經由將近一年的精心安排後,分從胡先生的日記、文章、書信中,擇其相關時論,完成本帙。一方面,希望能提供對民主、自由進行若干思考,另一方面則體現胡先生平常為人個性真摯的面向,觀察其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懇切企盼本館捕捉胡適先生隻字片語之舉,得以讓大家重溫歷史現場。我們所設定的讀者,不獨針對以往深受專政迫害的人們而已,也盼望向那些未曾歷經過威權、享受民主自由空氣的青年學子進行訴求,體會先人胼手胝足、流血流汗所爭取的努力和遺產。

胡適紀念館主任 林志宏

緣起
參觀資訊
bottom of page